江苏宇拓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为电网及工业电气用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产品及服务,提升运行及管理效率,引领行业发展。

  •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 15365095586

行业新闻

输电线路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多端协同与集群化监测的技术革新

时间:2025-07-02 15:51    浏览量:13

今天江苏宇拓电力科技来跟大家聊一聊输电线路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多端协同与集群化监测的技术革新。

在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高度互联的背景下,输电线路呈现“长距离、多分支、高复杂度”的拓扑特征,单台监测装置因覆盖范围有限、数据孤立,已难以满足“全线路无盲区、多维度精判断”的需求。输电线路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通过“多端协同组网+集群化智能算法”的技术突破,实现了从“单点监测”到“全域感知”的跨越,成为构建“立体式、网格化”电网监测体系的核心支撑。


微信截图_20250702093452.png

一、传统单端监测的困局:从“局部覆盖”到“系统失效”的隐忧

传统输电线路故障监测以单台或双端装置为主,其局限性在复杂电网场景中日益凸显:

1. 覆盖盲区导致漏监风险
单台装置监测范围受行波传播衰减限制(一般≤50公里),长距离线路需分段部署,但分段交界处(如A装置覆盖0-50公里,B装置覆盖40-90公里)因信号重叠区数据冲突,易出现“监测盲区”。某200公里500kV线路实测显示,单端装置对交界区段(40-50公里)的故障漏报率达25%。

2. 数据孤立引发误判难题
单端装置仅采集本地行波数据,缺乏相邻装置的协同验证,易受干扰(如开关操作、谐波噪声)导致误判。某风电场送出线路因SVG装置动作产生高频干扰,单端装置误报“线路故障”,导致主网误切机,损失电量500MWh。

3. 复杂拓扑下的定位失效
多T接、环网等复杂拓扑中,故障行波在分支节点多次反射、叠加,单端装置仅能捕捉单次行波信号,无法解析多波头特征。某新能源汇集站T接线路故障测试显示,单端装置定位失败率高达70%,误差超3公里。


二、多端协同的技术突破:从“独立作战”到“集群智联”的升级

针对复杂拓扑与长距离线路的监测需求,输电线路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通过“高精度同步-多源数据融合-集群自组织”的技术组合,构建了“全域覆盖、协同决策、自主修复”的集群化监测体系:

(一)高精度时间同步:奠定协同基础

多端装置的协同依赖μs级时间同步精度(传统双端同步误差约10μs,多端需<1μs)。装置采用“北斗卫星授时+本地晶振补偿”方案:

  • 北斗授时模块(BDS-3)提供纳秒级绝对时间(误差<100ns);

  • 本地晶振(温补晶振,频率稳定度±0.5ppm)在卫星信号遮挡时(如山区),通过“时间保持算法”维持同步(24小时误差<1μs)。

某山区500kV线路部署后,10台装置的时间同步误差稳定在0.8μs以内,为多端时差定位提供了可靠时间基准。

(二)多源数据融合算法:破解复杂波形

装置集群通过“行波特征关联+空间位置约束”算法,实现多端数据的智能融合:

  • 行波特征关联:提取各端行波的波头极性、频率成分、能量分布等特征(如A端波头为正向、频率200kHz,B端波头为负向、频率220kHz),通过余弦相似度算法判断是否为同一故障行波(阈值>0.9);

  • 空间位置约束:结合线路拓扑模型(如T接点坐标、分支长度),验证多端行波到达时间差是否符合物理规律(如故障点到A端距离LAL_ALA、到B端距离LBL_BLB,需满足LA+LB=L_A + L_B =LA+LB=线路总长±误差)。

某T接线路发生分支故障时,3台装置分别记录到3组行波信号,通过融合算法确认其中2组为同一故障行波反射波,最终定位误差<200米(传统单端失败)。

(三)集群自组织网络:实现自主修复

装置通过“Mesh无线组网+动态路由”技术构建自组织网络,解决山区、森林等场景的通信难题:

  • Mesh组网:相邻装置通过433MHz无线模块(传输距离5公里)互联,形成“无中心节点”的网状网络;

  • 动态路由:当某装置通信中断(如杆塔倒塔),网络自动选择“装置A→装置C→装置B”的迂回路径,确保数据传输率>99%。

某台风灾害中,沿海线路3台装置因通信塔损毁中断,集群网络通过自组织路由恢复数据传输,避免了72小时的监测空白。


三、典型应用场景:集群化监测的效能释放

多端协同与集群化技术的应用,使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在复杂场景中展现出“1+1>2”的协同效应,典型场景包括:

1. 长距离线路全域监测
在200公里500kV跨区输电线路部署10台装置(间距20公里),通过多端协同实现“0盲区”覆盖:

  • 正常工况:每台装置仅上传本地关键数据(如波头时间、幅值),减少通信流量;

  • 故障触发:任意装置检测到异常行波,立即唤醒相邻装置同步上传全量数据(采样率1MHz),形成“故障点-近端-远端”的行波传播全景图。

某线路中段发生高阻接地故障(电阻1500Ω),近端装置(距故障点12公里)检测到弱行波信号,联动远端装置(距故障点35公里)验证,成功定位误差<150米(单端装置因信号衰减未触发)。

2. 复杂拓扑故障精确定位
在“3T接+环网”的新能源汇集站线路(总长120公里,3个T接点)部署8台装置,通过多端协同破解多波头难题:

  • 故障发生后,各装置记录行波到达时间(T1=10:00:00.123456T_1=10:00:00.123456T1=10:00:00.123456、T2=10:00:00.123987T_2=10:00:00.123987T2=10:00:00.123987等);

  • 结合线路拓扑模型(T接点坐标(x1,y1)(x_1,y_1)(x1,y1)、分支长度L1L_1L1),通过“时差矩阵+极性验证”算法,锁定故障位于T接分支的第2基杆塔(坐标(x1+1.2km,y1)(x_1+1.2km,y_1)(x1+1.2km,y1))。

该场景下,集群化装置定位准确率从传统双端的30%提升至95%,误差从3公里降至200米。

3. 集群自诊断与健康管理
装置集群通过“数据互校+状态投票”机制实现自主健康管理:

  • 数据互校:相邻装置定期交换行波背景噪声数据(无故障时的波形),若某装置噪声异常(如幅值突增50%),标记为“疑似硬件故障”;

  • 状态投票:集群内≥2/3装置确认某装置异常后,自动上报“需检修”指令,并调整其他装置的监测范围(如扩大相邻装置的采样窗口),确保监测连续性。

某线路1台装置因温漂导致噪声增大,集群在2小时内完成自诊断并上报,运维人员提前更换,避免了因装置失效导致的1次故障漏报。


-62192754_-919920973.png

四、工程验证:南方电网的规模化实践

2024年,南方电网在云南某“高海拔-多山-多T接”输电走廊开展集群化监测试点,覆盖3条220kV线路(总长300公里),部署分布式装置25台。运行6个月的关键指标验证了技术有效性:

  • 覆盖盲区消除:0-300公里线路实现“无盲区”监测,交界区段故障漏报率从25%降至0;

  • 故障定位精度:复杂拓扑场景定位误差<200米(传统双端误差>3公里);

  • 误报率下降:多源数据融合使干扰误报率从15%降至2%;

  • 通信可靠性:自组织网络在山区遮挡场景下数据传输率保持99.5%(传统光纤通信中断时仅50%)。


五、未来展望:AI驱动的动态协同网络

随着人工智能与集群化技术的深度融合,输电线路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的协同能力将向“动态适配、智能演进”方向升级:

  • AI动态协同策略:基于强化学习算法,集群根据实时工况(如线路负载、环境风速)自动调整协同模式(如低负载时“稀疏协同”,高负载时“密集协同”),平衡监测精度与资源消耗;

  • 跨系统集群互联:与配电网故障指示器、变电站行波测距装置集群互联,构建“输-配协同”监测网络,实现故障从“输电侧”到“配电侧”的全路径追踪;

  • 数字孪生集群镜像:在数字孪生平台中构建装置集群的虚拟镜像,模拟集群在极端场景(如地震导致多装置失效)下的协同行为,优化物理集群的冗余设计(如增加备用装置密度)。


结语

多端协同与集群化监测技术的突破,使输电线路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从“单点哨兵”升级为“智能军团”,其通过全域覆盖、协同决策、自主修复的特性,为复杂电网的可靠运行提供了“立体防护网”。未来,随着AI、5G、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持续赋能,这一集群化监测体系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可观、可测、可控”的核心基础设施,助力电网向更高水平的智能化、韧性化演进。

https://www.jiangsuyutuo.com/products/15.html

©2025 江苏宇拓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43789号-2    

返回顶部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