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宇拓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为电网及工业电气用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产品及服务,提升运行及管理效率,引领行业发展。

  •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 15365095586

行业新闻

输电线路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新能源适配的多模态协同诊断革命

时间:2025-07-02 15:51    浏览量:14

今天江苏宇拓电力科技来跟大家聊一聊输电线路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新能源适配的多模态协同诊断革命。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我国新能源装机占比已突破50%(2025年数据),但新能源机组(如光伏逆变器、双馈风机)的故障特性与传统同步机存在本质差异——其故障暂态过程短(1-10μs)、谐波成分复杂(10kHz-1MHz)、多源耦合特征显著(如新能源脱网+线路短路复合故障)。传统基于单一行波或电气量的监测装置因“采样率不足、特征提取片面、多源解耦能力弱”,在新能源场景下的故障识别准确率已从95%降至70%。通过“多模态感知-特征融合-协同决策”的技术创新,新一代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实现了从“单一特征识别”到“多源协同诊断”的跨越,为新能源占比超80%的高比例新能源电网提供了“精准识别、快速定位、多源解耦”的技术保障。


微信截图_20250702144411.png

一、新能源故障的特殊性:传统监测的“识别盲区”

新能源机组的电力电子特性(如IGBT快速关断、变流器控制)导致其故障暂态呈现“三短三多”特征(持续时间短、上升沿短、稳定时间短;谐波成分多、耦合模式多、不确定性多),传统监测技术的局限性在新能源场景中暴露无遗:

1. 暂态过程短,传统采样率难以捕捉
光伏逆变器故障时,行波信号仅持续1-10μs(传统同步机故障信号持续100-500μs),而传统装置的行波采样率仅100kHz(仅能捕捉0-50kHz分量),导致高频特征(100kHz-1MHz)丢失,无法区分“逆变器限流故障”与“线路短路故障”(某光伏电站实测显示,传统装置误判率达40%)。

2. 谐波成分复杂,特征提取片面
双馈风机变流器故障时,会产生2-10次间谐波(频率100-500Hz)、高频载波(1-20kHz)及随机噪声(500kHz-1MHz),传统装置仅提取基波幅值(50Hz)与行波极性(正/负),忽略谐波特征,导致“变流器IGBT损坏”与“风机机械振动”故障误判(某风电场统计显示,误判率达35%)。

3. 多源耦合显著,解耦能力不足
新能源汇集站中,“光伏脱网+线路短路”“风电变流器故障+SVG补偿失效”等复合故障频发,传统装置仅能识别单一故障类型,无法解耦多源特征(如将“变流器故障引发的谐波”误判为“线路谐振”),导致故障处置策略错误(如误切健康线路而非故障机组)。


二、多模态协同诊断的技术架构:从“单一感知”到“全域洞察”的升级

针对新能源故障的特殊性,新一代装置通过“多模态感知硬件-多特征融合算法-多源协同决策”的三层架构,构建了“宽频域采样、多特征提取、多源解耦”的诊断体系:

(一)多模态感知硬件:宽频域全量数据采集

装置集成“行波-谐波-电气量-气象”四模态传感器,实现新能源故障的全维度数据采集:

  • 行波传感器:采用高频互感器(带宽0-2MHz,采样率2MHz),捕捉μs级行波信号(如逆变器IGBT关断产生的1MHz高频分量);

  • 谐波传感器:配置宽频电能质量分析仪(带宽0-20kHz,采样率100kHz),提取2-100次谐波(如变流器载波产生的5kHz谐波);

  • 电气量传感器:集成高精度数采模块(电压/电流精度0.1%),采集基波幅值、相位、频率(如新能源脱网导致的频率跌落0.5Hz);

  • 气象传感器:部署温湿度(±0.5℃/±2%RH)、风速(±0.1m/s)传感器,关联新能源出力特性(如高温导致光伏逆变器过载)。

某光伏汇集站部署后,装置日均采集数据量达50GB(传统装置仅5GB),覆盖98%的新能源故障特征。

(二)多特征融合算法:从“孤立分析”到“关联挖掘”的跨越

采用“多尺度特征提取+图神经网络融合”算法,实现新能源故障的深度特征挖掘:

  • 多尺度特征提取

    • 时域:提取行波上升沿时间(μs级)、谐波幅值变化率(%/ms);

    • 频域:分析行波频率成分(0-2MHz)、谐波阶次分布(2-100次);

    • 时频域:通过小波变换捕捉“故障起始-发展-稳定”全阶段特征(如变流器故障的“高频脉冲-谐波激增-幅值跌落”序列);

  • 图神经网络融合:构建“故障特征-机组类型-环境参数”关联图(节点为特征/机组/环境,边为关联强度),通过图卷积网络学习多源特征的耦合关系(如“1MHz行波+5kHz谐波+35℃高温”对应“光伏逆变器IGBT过温故障”)。

某风电场测试显示,多特征融合算法对“变流器故障+线路短路”复合故障的识别准确率从30%提升至92%。

(三)多源协同决策:从“单点判断”到“全局优化”的演进

装置采用“本地初判-云端精算-多端协同”的决策模式,实现新能源故障的精准定位与处置:

  • 本地初判:边缘模块基于多特征融合结果,1ms内输出“故障类型(如光伏逆变器故障)+初步定位(如线路50km处)”;

  • 云端精算:上传全量数据至云端,调用新能源机组模型(如逆变器控制策略、风机功率曲线)与电网拓扑模型,解耦多源故障(如区分“逆变器自身故障”与“电网电压扰动引发的故障”);

  • 多端协同:与新能源场站监控系统、变电站保护装置互联,同步“故障定位+机组状态”信息,触发“切除故障机组-调整SVG补偿-负荷转供”协同处置(延迟<5ms)。

某新能源汇集站实测显示,多源协同决策使故障处置时间从100ms缩短至5ms,误切健康设备的概率从20%降至0。


三、典型应用场景:新能源场景的诊断效能验证

多模态协同诊断技术的应用,使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在“光伏汇集站、风电集群、多能互补”等新能源场景中展现出“高频特征捕捉、复合故障解耦、协同处置高效”的优势,典型场景包括:

1. 光伏汇集站的逆变器故障识别
某百万千瓦级光伏汇集站(35kV-220kV多电压等级)部署10台装置,当某逆变器因IGBT过温发生故障(行波持续8μs,频率1.2MHz,5kHz谐波激增),装置通过多模态感知:

  • 行波传感器捕捉1.2MHz高频分量(传统装置仅捕捉50kHz分量);

  • 谐波传感器检测到5kHz载波异常(传统装置忽略谐波特征);

  • 气象传感器记录环境温度38℃(高于逆变器额定运行温度35℃);

  • 图神经网络输出“逆变器IGBT过温故障”(置信度95%),触发快速切除该逆变器,避免全站脱网(损失电量约300MWh)。

2. 风电集群的变流器复合故障解耦
某千万千瓦级风电集群(220kV送出线路)部署15台装置,当某风机因变流器IGBT损坏(产生3kHz谐波)引发线路谐振(150Hz谐波),装置通过多模态协同:

  • 提取3kHz(变流器故障特征)与150Hz(线路谐振特征)双谐波分量;

  • 图神经网络分析两者关联关系(变流器故障为诱因,线路谐振为结果);

  • 输出“主因:变流器IGBT损坏;次因:线路谐振”,指导优先更换变流器(传统装置误判为线路故障,误切健康线路)。

3. 多能互补电网的跨源故障处置
某“光伏+风电+储能”多能互补电网(330kV枢纽变电站)部署20台装置,当光伏脱网(频率跌落0.3Hz)引发风电变流器过流(行波极性反转),装置通过多端协同:

  • 本地初判“光伏脱网+风电变流器过流”;

  • 云端精算确认“光伏脱网导致电网频率下降,风电变流器因低频率保护动作”;

  • 协同储能系统(ESS)快速支撑频率(注入有功功率50MW),避免风电大规模脱网(传统处置仅切除故障线路,导致风电连锁脱网)。


微信截图_20250613093214.png

四、工程验证:西北新能源基地的实测成果

2024年,国家电网在甘肃某“高比例新能源外送”基地开展多模态协同诊断试点,覆盖2条330kV新能源汇集线路(总长250公里),部署分布式装置30台。运行1年的关键指标验证了技术有效性:

  • 故障识别准确率:新能源单故障识别率从70%提升至98%(如逆变器、变流器故障);

  • 复合故障解耦率:多源耦合故障解耦准确率从30%提升至92%(如“新能源脱网+线路短路”);

  • 处置时间缩短:故障处置时间从100ms缩短至5ms(满足新能源“μs级响应”需求);

  • 误切率降低:误切健康设备概率从20%降至0(避免非必要停电)。


五、未来展望:AI大模型与多能融合的深度演进

随着AI大模型与多能互补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的新能源适配能力将向“大模型驱动、多能协同、自主进化”方向升级:

  • 大模型驱动的智能诊断:引入多模态大模型(如GPT-4V),融合行波、谐波、图像(如逆变器外观)、文本(如机组日志)等多模态数据,实现“跨模态关联诊断”(如“高频行波+逆变器外观焦痕+日志过温记录”→综合判断为“逆变器烧毁故障”);

  • 多能协同的全局优化:与新能源功率预测系统、储能控制系统、负荷聚合商互联,构建“监测-预测-控制”闭环(如预测光伏正午高功率时段,提前调整装置采样率以捕捉逆变器高频特征);

  • 自主进化的自适应能力:通过元学习技术,装置自动优化特征提取权重(如多雷区提升行波极性权重,高湿区提升谐波幅值权重),适应不同新能源场站的个性化需求。


结语

在新能源成为主力电源的新型电力系统中,输电线路分布式故障监测装置的新能源适配技术,不仅是故障诊断的“精准眼”,更是新能源可靠并网的“稳定器”。通过“多模态感知-特征融合-协同决策”的核心优势,其实现了从“传统电网适用”到“新能源场景主导”的跨越,为高比例新能源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多源协同、精准高效”的技术保障。未来,随着AI大模型与多能互补技术的深度融合,这一装置将进一步成为新能源电网的“智能大脑”,助力构建更清洁、更可靠的新型电力系统。

https://www.jiangsuyutuo.com/products/15.html

©2025 江苏宇拓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43789号-2    

返回顶部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