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宇拓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为电网及工业电气用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产品及服务,提升运行及管理效率,引领行业发展。

  •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 15365095586

行业新闻

配网行波故障预警与定位装置:以技术穿透力破解配网运维“最后一公里”难题

时间:2025-07-29 09:18    浏览量:22

今天江苏宇拓电力科技来跟大家聊一聊配网行波故障预警与定位装置:以技术穿透力破解配网运维“最后一公里”难题。

配电网运维的“最后一公里”,往往卡在“数据不准、响应太慢、场景不适”三大痛点上。江苏宇拓电力研发的配网行波故障预警与定位装置,通过“算法穿透力+场景适配力+效益转化力”的三维突破,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可落地的运维生产力,成为配网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拼图”。


wechat_2025-07-28_150550_901.png

一、算法穿透力:从“信号噪声”中提取“决策信号”

配网线路的复杂电磁环境(如谐波干扰、负荷波动)常导致传统监测设备“误报率高、漏报率高”。装置通过三项核心算法创新,实现对微弱信号的精准捕捉:

  • 自适应时频分析算法:将行波信号分解为1024个频点,自动过滤变压器励磁涌流、电机启动等干扰信号,在强噪声环境下仍能提取故障特征,使高阻接地(1000Ω)定位成功率提升至95%(传统设备仅60%);

  • 多源数据融合模型:融合行波时间差、工频暂态量、历史故障数据三类特征,通过深度学习训练定位模型,在多T接线路(分支数超8个)中定位精度仍稳定在±90米,解决传统方法“分支越多误差越大”的难题;

  • 动态阈值自学习:终端内置“线路指纹库”,自动记录不同负荷、气候条件下的正常信号特征,当新数据偏离基线时触发告警,避免人工设置阈值导致的“冬夏误报”问题,使山区线路冬季误报率下降82%。

这些算法突破,让装置在“信号杂乱”的配网现场仍能输出可靠数据,成为运维人员的“火眼金睛”。


二、场景适配力:让技术“扎根”复杂现场

再好的技术,落地不了就是“空中楼阁”。装置通过“模块化设计+场景化配置”,实现对95%以上配网场景的无缝适配:

  • 山地线路“轻量化”方案:终端重量仅2.8kg,采用抱杆式安装(无需打桩),在海拔3000米的山区线路中,单人借助绝缘操作杆即可完成安装,较传统设备(需组塔吊装)节省70%工时;

  • 沿海线路“抗腐蚀”方案:外壳采用316L不锈钢材质,螺栓连接处增加硅橡胶密封垫,在盐雾浓度≥50mg/m³的沿海地区,设备寿命从3年延长至8年,维护成本降低60%;

  • 城市电缆“免开挖”方案:针对地下电缆线路,开发内置光纤传感器的电缆附件式终端,直接套在电缆中间接头处,无需开挖路面即可监测,某省会城市应用后,电缆故障定位效率提升90%。

这种“按需定制”的场景化思维,让技术真正扎根现场,而非让现场迁就技术。


QQ图片20231130110515(1).jpg

三、效益转化力:从“技术参数”到“业务价值”的量化跃迁

装置的价值最终体现在“降本增效”的硬指标上,某省级电网公司的应用数据显示:

  • 直接成本下降:故障巡线里程从平均15公里/次缩减至0.5公里/次,年节省燃油费、人工费超300万元;因隐患提前处理,线路跳闸率下降42%,减少停电损失约1800万元/年;

  • 管理效率提升:运维班组从“被动接警”转为“主动派工”,工单响应及时率从75%升至98%;配网调度员日均处理故障单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1.5小时,精力可转向更复杂的电网优化工作;

  • 投资回报加速:按100条线路部署(约500台终端)计算,总投资约1200万元,年均综合效益超800万元,投资回收期仅1.5年,远低于配网设备平均5年的回收周期。

更深远的是,装置积累的海量线路状态数据,正在反哺配网规划——通过分析故障热点区域,指导线路改造优先级,使新建线路的“初期投资精准度”提升35%。


配网行波故障预警与定位装置的成功,在于它跳出了“技术参数堆砌”的传统思维,以“穿透力”破解信号难题,以“适配力”扎根复杂场景,最终以“转化力”创造真实业务价值。对于电网企业而言,它不仅是一款监测设备,更是配网运维从“粗放管理”向“精益运营”转型的“数字引擎”——而这,正是智能电网建设的核心要义。


©2025 江苏宇拓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43789号-2    

返回顶部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