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宇拓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为电网及工业电气用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产品及服务,提升运行及管理效率,引领行业发展。

  •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 15365095586

行业新闻

配网行波型故障预警与定位装置在新能源并网场景下的应用挑战与解决方案

时间:2025-08-29 16:21    浏览量:6

今天江苏宇拓电力科技来跟大家聊一聊配网行波型故障预警与定位装置在新能源并网场景下的应用挑战与解决方案。

随着分布式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大规模并网,配电网从传统“辐射状无源网络”向“多电源、多节点有源网络”转型,给配网行波型故障预警与定位装置的稳定运行带来新挑战。本文从新能源并网对故障特征的影响入手,剖析装置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为新型电力系统下的配网故障定位提供技术参考。

wechat_2025-08-29_112039_203.png

一、新能源并网对故障定位的影响机制

1. 故障电流特征畸变

新能源逆变器采用电力电子变流技术,故障时输出电流受控制策略限制,呈现与传统同步发电机不同的特征:

  • 非正弦波形:逆变器过流保护动作时间(2-5ms)远快于传统故障(10-20ms),导致行波波头不明显,上升沿时间从10μs延长至50μs以上;

  • 电流幅值受限:逆变器输出电流通常不超过额定值的2倍,故障电流能量低(仅为传统故障的30%-50%),行波信号信噪比(SNR)降至25dB以下;

  • 谐波含量高:开关器件高频动作产生2-15次谐波,与行波信号(500kHz-2MHz)频谱重叠,干扰波头检测。

2. 网络拓扑复杂化

分布式电源(DG)接入使配网呈现“多源多点”特征,改变故障行波传播路径:

  • 行波反射折射加剧:DG接入点成为新的行波波源,行波在DG与主网之间多次反射,形成“伪波头”,传统双端定位算法误差增大至±300m(传统线路±90m);

  • 故障方向模糊:DG可能向故障点提供反向电流,导致行波极性反转,传统基于“单电源假设”的方向判据失效,选线准确率下降至75%(传统线路≥98%)。

3. 低电压穿越(LVRT)的干扰

新能源场站需满足LVRT要求(电压跌落至0%时保持并网≥150ms),此过程中的逆变器行为可能被误判为故障:

  • 暂态电流注入:LVRT期间逆变器主动注入无功电流(频率10-50Hz),与接地故障的暂态零序电流特征相似,导致装置误发“高阻接地”预警;

  • 电压波动误导:DG出力波动(如光伏阴影遮挡)引发电压闪变(±5%额定电压),可能触发装置“绝缘隐患”误报警,误报率高达15次/月。

二、核心应用挑战:从信号检测到算法适配

1. 微弱故障信号检测困难

挑战表现:DG并网后,高阻接地故障电流从传统的100A降至30A以下,行波信号幅值<50mV,传统传感器(灵敏度10mV)难以捕捉,导致漏检率超20%。
案例:某10kV光伏并网线路发生经1000Ω电阻接地故障,装置因行波信号淹没在噪声中未报警,最终发展为永久性故障,停电2小时。

2. 多电源行波定位算法失效

挑战表现:含2个以上DG的线路中,传统“行波时差定位法”因无法区分主网与DG行波,定位误差超±200m,无法满足抢修需求。
数据:某工业园区配网接入3台2MW光伏逆变器后,装置对T接分支故障的定位偏差从±80m增至±250m,巡线效率下降60%。

3. 故障与正常波动的辨识困难

挑战表现:DG出力波动(如风电阵风导致电流变化率达200A/s)与故障暂态特征相似,装置易将“正常波动”误判为故障,2023年某风电场配网因此类误判导致3次非计划停电。

三、解决方案:技术创新与算法优化

1. 硬件升级:增强微弱信号感知能力

  • 量子增强传感技术:采用原子磁力仪替代传统罗氏线圈,灵敏度提升至10⁻¹⁵T,可捕捉30A故障电流产生的纳伏级行波信号,高阻接地检测率从80%提升至95%;

  • 宽频带抗干扰设计:终端前置电路增加“自适应陷波器”,实时滤除逆变器2-15次谐波(衰减率>40dB),信噪比提升至40dB,波头检测准确率达98%。

2. 算法革新:适应多源拓扑与复杂暂态

(1)动态拓扑感知与路径追踪

  • 实时拓扑建模:基于图论构建配网动态有向图,通过DG出力、开关状态实时更新阻抗矩阵(更新周期≤200ms),准确识别行波传播路径;

  • 多端协同定位:在DG接入点部署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MU),实现3个以上终端的行波到达时间同步(误差<1ms),通过“时空交汇法”求解故障位置,多电源线路定位精度恢复至±100m以内。

(2)AI驱动的故障特征辨识

  • 故障-LVRT区分模型:训练CNN-LSTM混合网络,输入行波波形、电压跌落深度、DG出力变化率等特征,实现故障与LVRT波动的分类辨识,准确率达96%;

  • 小样本学习优化:采用迁移学习技术,将实验室模拟的10万+故障样本与现场少量数据融合,解决新能源场景下故障样本稀缺问题,小概率故障(如DG孤岛故障)识别率提升至90%。

3. 系统协同:多源数据融合与控制策略优化

  • DG与定位装置联动:故障发生后,装置向DG控制器发送“闭锁指令”(时延<50ms),暂停LVRT暂态电流注入,待行波定位完成后恢复并网,避免干扰信号叠加;

  • 配网自动化系统(DAS)数据交互:通过IEC 61850协议接入DAS,融合DG出力曲线、负荷预测数据,构建“故障概率-影响范围”评估模型,优化预警优先级(如重要负荷线路优先响应)。

QQ图片20231130110515(1).jpg

四、工程应用成效:典型案例与量化指标

1. 光伏并网线路优化案例

背景:某10kV农村配网接入5台1MW光伏逆变器,传统装置对高阻接地故障漏检率25%,定位误差±220m。
优化措施

  • 更换量子磁力仪传感器(灵敏度10⁻¹⁵T);

  • 部署动态拓扑定位算法与AI辨识模型。
    成效

  • 高阻接地检测率提升至94%,漏检率降至3%;

  • 定位误差缩小至±85m,故障处理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45分钟。

2. 风电并网线路抗干扰案例

背景:某风电场配网因风机出力波动,装置月均误报警12次,运维人员疲于应对。
优化措施

  • 接入风机SCADA数据,训练“波动-故障”区分模型;

  • 启用DG闭锁联动策略。
    成效

  • 误报率降至1次/月,运维效率提升90%;

  • LVRT期间故障识别准确率保持95%,未再发生误停电。

3. 多源配网定位精度提升

场景 传统装置 优化后装置 提升幅度
定位误差(多DG) ±250m ±90m 64%
高阻接地检测率 80% 95% 15%
故障辨识准确率 82% 96% 14%

五、未来展望:技术融合与标准化建设

1. 技术发展方向

  • 量子传感与AI深度融合:下一代装置将集成量子点传感器(灵敏度10⁻¹⁸T)与大语言模型(如GPT-4电力专用版),实现“纳秒级感知+秒级决策”;

  • 数字孪生预演:构建配网-DG-定位装置数字孪生体,模拟不同DG渗透率下的故障特征,提前优化算法参数,实现“零现场调试”部署。

2. 标准化建议

  • 制定专项标准:推动《新能源并网配网行波定位装置技术要求》行业标准出台,规范DG接入场景下的定位精度(≤±100m)、抗干扰等级(EMC 4级)等指标;

  • 建立测试认证体系:在国家电网仿真中心搭建“DG并网故障模拟平台”,开展装置多场景适应性测试,颁发“新能源适配认证”。

结语

新能源并网为配网行波型故障预警与定位装置带来“信号弱、拓扑杂、干扰多”的三重挑战,但通过“硬件升级-算法革新-系统协同”的技术路径,可实现装置在高比例新能源场景下的可靠运行。未来,随着数字孪生、量子传感等技术的融入,装置将从“被动定位”向“主动防御”演进,为新型电力系统配网侧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核心感知支撑。

©2025 江苏宇拓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43789号-2    

返回顶部

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