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宇拓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为电网及工业电气用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产品及服务,提升运行及管理效率,引领行业发展。

  •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 15365095586

行业新闻

配网行波故障定位装置怎么验证算法交叉

时间:2025-11-19 16:46    浏览量:12

江苏宇拓电力科技来跟大家聊一聊配网行波故障定位装置怎么验证算法交叉。

配网行波故障定位装置的算法交叉验证,是指通过多算法协同研判与多维度数据校验,确保不同算法对同一故障场景的诊断结果一致,或通过算法间的逻辑互补提升故障辨识与定位的可靠性。装置需结合配网“多T接、架空电缆混架、小电流接地”等复杂特性,围绕故障定位、接地选线、隐患监测三大核心功能,构建“算法独立计算—结果交叉比对—异常逻辑校验”的验证体系,保障在高阻接地、瞬时性故障、强电磁干扰等场景下的诊断准确率。

ScreenShot_2025-11-17_152119_749.png

一、故障定位算法交叉验证:行波时间差与特征量比对

装置的故障精确定位功能依赖“分布式行波时间差算法”,需通过相邻终端数据互校与行波特征量逻辑校验验证算法有效性,确保定位精度≤±90m。

1. 双端行波时间差与波形特征交叉验证

分布式终端部署于主线(间隔5km)及长支线首末端,故障发生时,相邻终端采集行波波头到达时间,通过时间差计算故障距离。算法交叉验证体现在:

  • 时间差一致性校验:若A、B两终端计算的故障距离分别为L1、L2,且两终端间距为D,则需满足|L1 + L2 - D|≤±50m(误差阈值)。例如某10kV主线长10km,A终端(首端)计算故障距离3.2km,B终端(末端)计算6.9km,两者之和10.1km与实际间距偏差0.1km,判定算法有效,定位结果取均值3.15km(实际故障点3.1km,误差50m)。

  • 行波极性与幅值校验:故障行波极性应与故障类型匹配(如单相接地故障行波极性为负),且相邻终端采集的波头幅值衰减符合线路阻抗特性(衰减系数≤0.2dB/km)。若极性矛盾或幅值衰减异常(如某终端幅值为相邻终端的50%,远超正常衰减),则触发算法告警,启用备用算法(如工频电流突变定位)。

2. 支线与主线算法适配性验证

针对配网多T接拓扑,支线算法需与主线算法交叉验证,避免“支线故障误判为主线故障”:

  • 支线首端终端行波反射校验:支线故障时,行波从故障点向支线首端传播,会在支线与主线连接处产生反射波。主线终端若采集到与支线首端终端同源的反射波(时间差≤20μs),则判定故障位于支线,而非主线。例如某长支线(2km)末端故障,支线首端终端检测到行波波头后0.013ms(对应2km距离,波速299m/μs),主线终端采集到反射波,算法交叉验证后将故障锁定至支线,定位精度±80m。

二、接地选线算法交叉验证:暂态零序与行波极性协同研判

分布式接地选线功能采用“暂态零序比较法”与“行波极性法”双算法,通过零序电流特征与行波极性的逻辑互证,确保选线准确率≥98%。

1. 暂态零序电流幅值与方向交叉验证

装置在变电站馈线出口(1#-2#杆塔)部署选线终端,采集暂态零序电流:

  • 幅值比较:接地故障时,故障线路暂态零序电流幅值应为非故障线路的3~5倍(小电流接地系统特征)。算法需验证“故障线路幅值最大”的结论是否一致,例如某变电站3条馈线发生单相接地,选线终端检测到A线零序电流12A,B、C线分别为2A、1.5A,幅值比较法判定A线故障。

  • 方向校验:暂态零序电流方向应从母线流向线路(故障线路特征),非故障线路方向相反。若幅值最大线路的电流方向与预期一致,则双算法结论协同,选线结果可靠;若方向矛盾(如幅值最大但方向指向母线),则判定为算法冲突,启用“行波极性法”补充验证。

2. 行波极性法与暂态零序的逻辑互补

行波极性法通过故障初始行波的极性特征判断故障线路(故障线路行波极性与系统接地极性一致):

  • 极性协同校验:当暂态零序算法判定A线故障时,行波极性法需同步验证A线行波极性是否为负(假设系统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接地故障行波极性为负)。若极性匹配,则选线结果可信度提升至99%;若极性相反(如A线行波为正),则触发“多算法复核”,调取相邻终端的行波数据,最终通过3/2以上算法一致原则输出结果。某现场案例中,暂态零序算法因干扰误判B线故障,行波极性法验证B线极性不符,最终通过复核锁定真实故障线路A,选线准确率恢复至100%。

ScreenShot_2025-11-06_094633_463.png

三、绝缘隐患监测算法交叉验证:放电特征与工频参数联合校验

绝缘隐患监测(如树障、鸟害导致的瞬时性放电)需通过“行波放电特征算法”与“工频电流畸变算法”交叉验证,确保隐患辨识准确率≥99%。

1. 放电行波与工频畸变的时序关联

装置采集到瞬时性放电时(如树障接触导致的1~50A脉冲电流),需验证:

  • 时序一致性:行波放电信号(持续时间5~100μs)应与工频电流畸变(如零序电流突增0.5~2A)同步发生,时间差≤1ms。例如某线路因鸟害发生瞬时放电,行波算法记录到15A脉冲信号,工频算法同步检测到0.8A零序电流畸变,两者时序匹配,判定为真实隐患放电。

  • 特征量匹配:不同隐患类型对应固定的“行波频谱-工频畸变”特征组合(如树障放电行波主频2~3MHz,工频畸变持续3个周波)。算法需验证采集数据是否符合内置特征库,若行波频谱为5MHz(雷击特征)但工频无畸变,则判定为干扰信号(如变电站操作噪声),剔除低质量数据。

2. 多终端数据的空间关联性校验

分布式终端沿线路部署(主线间隔5km,支线首末端配置),绝缘隐患放电时,相邻终端应采集到“行波传播时序差”与“幅值衰减规律”:

  • 传播时序校验:假设隐患点位于终端A、B之间(间距2km),终端A采集到行波波头时间为t1,终端B为t2,则|t2 - t1|应等于2km/行波波速(约6.7μs),偏差超过2μs则判定为数据异常。

  • 幅值衰减校验:行波从隐患点传播至终端A、B的幅值应符合“距离平方反比”规律(如距隐患点1km的终端幅值为2km终端的4倍),若衰减异常(如幅值无明显差异),则判定为多隐患点干扰,需结合历史数据进一步筛选。

四、典型场景下的算法交叉验证案例

1. 高阻接地故障(过渡电阻1500Ω)

故障特征:行波信号微弱(信噪比15dB),暂态零序电流畸变不明显。

  • 算法交叉验证流程:

  1. 行波时间差算法计算故障距离L1=3.2km(终端A、B数据);

  2. 暂态零序算法因信号弱输出“疑似故障线路”(可信度70%);

  3. 启用“工频电流增量算法”补充,检测到故障后3个周波内电流增量0.3A(符合高阻接地特征);

  4. 三算法结果交叉:行波定位与工频增量指向同一区段,暂态零序虽可信度低但未矛盾,最终输出定位结果(实际故障点3.15km,误差50m)。

2. 多T接线路瞬时性故障

故障特征:故障持续时间<0.1s,仅部分终端采集到行波信号。

  • 算法交叉验证流程:

  1. 主线终端A、B采集到行波信号,计算故障距离L=5.8km;

  2. 支线终端C(距主线连接点1km)未采集到信号(因故障持续短);

  3. 行波极性法验证:主线终端行波极性为负(单相接地特征),与支线终端历史数据(正常时极性为正)无冲突;

  4. 定位结果结合“一线一案”配置原则(该5.8km处为主线无支线接入),判定故障位于主线,排除支线误判风险。

44b5b656f7cedc41f94fc90ef7225dea_副本(1).png

五、算法交叉验证的核心保障机制

1. 内置算法逻辑冲突处理规则

当不同算法结果矛盾时(如行波定位指向A点,工频畸变指向B点),装置启动“优先级校验”:

  • 故障定位以“行波时间差算法”为主(精度高),辅以“工频电流特征量”修正(如高阻接地时补充工频增量判据);

  • 接地选线以“行波极性法”(不受中性点接地方式影响)为主,“暂态零序比较法”为辅(解决弱信号场景)。

2. 基于实际运行数据的算法迭代校验

装置定期将现场故障数据(如2023年监测的3027次故障)与算法输出结果比对,统计“多算法一致率”(如行波与暂态零序选线一致率≥95%),对低一致率场景(如高阻接地时一致率82%)优化算法参数(如调整行波波头识别阈值),确保长期运行中算法交叉验证有效性。

通过上述机制,配网行波故障定位装置实现了“算法独立计算不依赖、结果交叉验证互支撑”,在宁夏某10kV多T接线路试点中,算法交叉验证使故障定位准确率从单一算法的89%提升至92.7%,接地选线准确率稳定在98%以上,为复杂配网故障诊断提供了可靠的算法保障。

https://www.jiangsuyutuo.com/industry_news.html

©2025 江苏宇拓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43789号-2    

返回顶部

留言板